蕃茄,有毒的金蘋果?
原生於中南美洲,蕃茄與馬鈴薯、煙草、茄子、辣椒等作物同屬茄科(Solanaceae),在十六世紀被引入西班牙,而後經由拿坡里輾轉流傳於義大利。蕃茄並不是一開始就被大眾接受,而是經過相當長的時間才成為義大利的國民蔬菜,在半島的廚房裡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初來乍到,加上藤蔓上那股生澀的辛嗆氣味,當時的人們對這開有鮮黃小花、結滿渾圓果實的植物抱持懷疑的態度,甚至認為它具有毒性,壓根沒想到拿它來入菜。1560年,義大利醫生費里奇(Costanzo Felici)行筆記載這新奇的植物,提到它中看不中用,虛有美麗的果實卻不好吃。的確,在當時的食譜中,完全沒有蕃茄的蹤影。義大利教皇御廚史卡皮(Scappi)所著的《論廚藝》,蒐羅一千多道菜餚的做法,堪稱文藝復興時期最完整的食譜大全,其中也不見到任何蕃茄料理。
義大利人稱蕃茄為“pomodoro”,整個字唸起來圓乎乎的,非常可愛。但就字面上直接拆解,“pomodoro”其實有金蘋果之意(pomid’oro)。雖然形狀尺寸近似,就滋味或顏色而言,實在很難將兩者聯結在一起。專攻早期現代史的學者大衛·簡提科(David Genticole)在《義大利蕃茄史Pomodori! A History of the Tomato in Italy》一書中解釋,很可能當時西班牙人從墨西哥一併帶回了蕃茄和它的表親–宛若蘋果大小的微酸金黃色漿果–混淆之下留了個“pomodoro”的名號。爾後,味道不若蕃茄的金黃漿果逐漸被淡忘,而蕃茄卻帶著表親之名,成為義大利廚房裡的靈魂人物。
馬鈴薯和玉米
馬鈴薯跟蕃茄一樣,從南美洲被引進後,也經過相當長的時間才征服靴子國民的味蕾。不若鄰近的德、英、愛爾蘭等國將塊莖一視同仁地等切炸成薯條,或直接壓成泥拌上奶油,義大利料理中的馬鈴薯有它獨特的姿態。煮熟後搗散,加麵粉、雞蛋、鹽搓揉成指節大小的麵疙瘩(gnocchi),不管配上哪種醬汁,那軟中帶Q的口感與平實簡單的香味,極其撫慰人心。烤魚或烤肉時,在周邊放入切成滾刀塊馬鈴薯,加點蒜瓣與迷迭香,最後撒海鹽、淋上橄欖油,依偎在主食旁的馬鈴薯經過熱烤後表皮焦化酥脆,內裡鬆軟,美味讓人難以拒絕。
玉米和辣椒也都是在地理大發現後被介紹到歐洲的新作物。易種植、產量高、方便調理又好吃,玉米於是在義大利半島廣為流傳:倫巴底與維內多兩個大區居民會用玉米粉製作麵包與糕餅; 在義大利山區,玉米糕(polenta)常被拿來搭配燉肉或火烤等冬季料理。玉米糕吃起來厚實溫熱,極具飽足感,配上濃郁的湯汁和燉得軟爛的肉塊,常讓人忘了身材多吃好幾口。至於辣椒,跟蕃茄一樣,在剛被帶到歐陸時,義大利人對它敬而遠之,認為這微彎的一抹紅應該只供觀賞,不適合吃進肚子裡。慢慢被接受後,不擅吃辣的義大利人對於辣椒的感情,僅止表現在蒜瓣辣椒義大利麵(spaghetti aglio olio e peperoncino)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