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連結
原文連結
一、 前言
畢業專題選擇的是翻譯日本作家的作品。選擇翻譯是想挑戰自己的能力。翻譯是一個需要對雙邊語言都有相當程度要求的能力。要能讀懂日文,然後再用中文鉅細靡遺地表達日文的意思是困難的一項任務。在讀別人翻譯的小說時,有時會讀到「奇怪的」中文。並非無法理解其想表達的意思,但會使閱讀變得不順暢。因此我想挑戰看看自己是否有能力將日文所想表達的意思,用是中文的中文順暢表達出來。
這次翻譯所參考的是靖立青所著的《日漢翻譯技巧》。這本書從中日文的文法差異,詳細說明如何將日文翻得像中文。但本書在台灣是出版於二十年前,且作者是中國人。故應注意應時代與地域所產生的用語、用字差異。
此次所翻譯的對象是北村薰的《女生徒》。北村薰是以日常解謎所著名的日本推理小說家。曾以《圓紫系列》的第二作拿下日本推理作家會賞。這次所選的《女生徒》為該系列的最終作的其中一篇。該系列是以「我」與身為落語家的春櫻亭圓紫的對話,來解決謎題。小說中的「我」有時會與圓紫討論、抑或是自己思考解謎。其中如何將本文的會話翻譯成是中文的中文會是本次的重點。
二、 原作的梗概
「我」在出版社中工作。某天在和負責的作家開會時,話題意外地從美國推理小說中身為主角的女高中生轉到太宰治的《女生徒》。以此契機,「我」在開始讀了《女生徒》後,對幾個地方感到奇怪。因此找來了《女生徒》的原形《有明淑日記》,並以此開始許多的調查。
三、 問題與解決
翻譯這篇文章時有遇到許多的難題。而以下以專題中譯過的其中一個句子的翻譯過程為例,說明兩個問題點。
1. 在日文沒有主語時,中文是否應該加譯主語?
這個問題簡單來說是「增譯
[1]」的問題。我認為很基礎但很重要。在中文的部分,沒有主語的情況下容易造成文意不清。而且中文的對話中,主語是用來判斷說話者的依據之一。因此部份情況中應予以增譯,以補足語意。但在即使沒有主語也不會使文意不清的地方增譯,則是贅字。因此應該適當地方增譯。
例如下文:
初?面????違????、何度??話?交?????。????怒?出?????方?。??思?。
若將此句直譯的話:
若是第一次見面的話不會這樣,但已經見過多次面了。是說了也不會生氣的人。這麼想的。
此句中共有三處主語的省略,一為誰見面?二為誰是不會生氣的人?三是誰這麼想的?
從前後文可知,此時「我」正在和大學老師對話,因此第一個應為「我們」。
第二個也可從前後文得知。「我」指出老師搞混的事,因此不會生氣的人是老師。但此處因為和前一句得主語有部分重疊,因此即使不增譯主語也不會造成混淆。
第三個主語從日文推敲可知為「我」。但和前一句的老師並不相同,也無重疊。故在此應該增譯出主語,以避免讀者混亂。
若將直譯依照此三項結論修正則為:
若是第一次見面的話不會這樣,但已經見過多次面了。是說了也不會生氣的人。我是這麼想的。
這樣就能完整傳達句意,但這仍不是好的譯文。此處仍有第二個問題。
2. 中文與日文的語順不同
日文中有先說出在想的事情,再補上「我是這麼想的」這樣的表達方式。但在中文的文章中這種表達並不常見。因此此處應對語順做修正以符合中文語順。中文一般會先說「我想……」再接上所思考的內容。故此處應修正成此種句型。
若是第一次見面的話不會這樣,但已經見過多次面了。我想是說了也不會生氣的人。
第二次的修正後,此處仍然有一點小缺失。那是「想」的後面缺少受詞。因此為符合中文文法再補上受詞「老師」。
若是第一次見面的話不會這樣,但已經見過多次面了。我想老師是說了也不會生氣的人。
這樣就成了一句符合中文文法的譯文了。
四、 結論
這是第一次翻譯一整篇的小說。從中學到、實踐了許多翻譯上的技巧。此礙於篇幅僅能寫出其中一部份。其他像是人名的翻譯、如何選擇適當的動詞、日文舊假名的翻譯等,還有很多。翻譯時也曾遇到知道日文的意思,但不知該如何用中文表達的狀況。因此未來應加強自身的中文能力,不能局限於外語的學習。
參考文獻
靖立青《日漢翻譯技巧》(鴻儒堂出版社,2001)
[1] 靖立青《日漢翻譯技巧》(鴻儒堂出版社,2001)111-1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