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想像中的外蒙古是甚麼樣子?是只有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和奔馳的馬兒嗎?如果我說外蒙古的城市樣貌,和我們很相近,有沒有顛覆你的想像呢?今年暑假,我在烏蘭巴托看見的或許不是最全面的外蒙古,卻在和社團的志工群們,共同服務的15天中,有了許多更深一層的認識。
也許會有人想問:「為甚麼要去外蒙古服務?台灣也有許多需要幫助的對象。」但是據我們的了解,外蒙古的服務風氣並不盛行,我們希望能透過自身的服務行為,影響我們接觸到的孩子們,在他們心中埋下那顆愛的種子。此外,外蒙古的城市樣貌,和我們的雖然相近,實際上卻貧富差距懸殊,有許多弱勢家庭及失親兒童。美麗的大草原和蒙古包背後,隱約有著淡淡的哀愁。
在育幼院時,我們住在比較鄉下的地方,當地煮飯都得搬柴燒火,飲食方面,和孩童們一起,多半是碎肉蔬菜雜燴湯搭配麵餅。而衛浴方面,廁所那無法閉緊的門扉和茅坑,令人有點膽顫心驚。少雨的外蒙古,水資源是十分珍貴的,為了避免造成他們的負擔,我們節省用水,有數天不洗澡,洗手也多用自己帶去的乾洗手或濕紙巾,幸而外蒙古天氣十分乾燥,幾乎不會流汗。然而令我感到訝異的是,即使我們過得有些克難,心靈卻很富足。感覺就好像跳出了平時的思維、框架,一切是那麼的遼闊,蔚藍的天空,廣闊的大草原,心的框架就這麼跟著越來越寬廣消失於天際,超脫一切國籍和語言的藩籬,明明才經過數天的相處,卻像是一家人,有一天傍晚,一行人就這麼浩浩蕩蕩的爬山去,那感覺實在是妙不可言。
育幼院的孩子們,有些並不是孤兒,只是父母無力扶養,不得已交由教會機構收容。或許是我們社團深耕多年的成果吧,孩子們遠比我們所想的還要大方熱情,大家對來自台灣的我們非常有好感。在我們上課的期間,總是積極又活力充沛,送他們的空白塗鴉本中,也都繪滿了蒙古愛台灣的圖樣;課餘時間,總是要我們陪他們玩耍。翻譯無法隨侍在側,孩子會的英語又有限,所以我們通常僅能,憑藉彼此的臉部表情、肢體語言來溝通。活潑的孩子們對此絲毫不以為意,邊對我們說著蒙文邊比劃著,總是面帶爽朗的笑容。
只是那樣的他們,有時候看著真的頗令人感到心疼,就算在我們面前跌疼了,一發現我們關切的眼神,便立刻轉換為笑臉,故作鎮定。我想那大概是因為,他們怕我們擔心吧,再者,平時沒有父母的保護傘,只得讓自己堅強。不過,我們也觀察到,育幼院中有許多年紀稍長的青少年,會自發地擔當起哥哥姊姊的角色,盡責的照顧年齡比他們幼小的孩子,並且即使從我們這裡得到了東西,也不會自私的獨佔,而是分享出去,頗令人動容。
除此之外,孩子們還非常有紀律和責任感的,即使是很幼小的孩子也不例外。還記得有一天,原本在沙地上準備和我們玩耍的三歲小男孩,一發現神父載著蔬菜的車駛入,便馬上丟下我們,跟著幫忙搬運蔬菜了,抱著一顆和約莫和他的頭一樣大的高麗菜,徑直地走向儲物箱,那場景是如此逗趣可愛又令我震撼。還有一天,我看見一個平時活潑好動的小男孩,居然在大家都在玩耍的時候,默默的坐在一旁織著圍巾,那專注而帶點落寞的側臉,至今仍烙印在我腦海中,後來聽其他團員說;他在織圍巾課時就表示;希望能織一條給他的母親做為禮物。即使無力撫養他;無法和他在一起,他卻仍惦念著自己的生母!
在外蒙古的旅程是由好多個第一次所組成的,太多的新鮮體驗,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可以講了,實在難以全部濃縮在一篇文章中。第一次用睡袋打地鋪和許多人一起,同住在一個蒙古包中,還發現原來進出時,最好鞠躬90度,才能確保不會不小心撞上門框。第一次的社區服務,第一次幫牆面披土和拔釘子。第一次在路上看見,用蒙古包當店面的咖啡店。第一次同時見到那麼多位黑人神父。第一次,看見袋裝販售的牛奶。每天晚上的開會討論、反思時光,或者偶有爭吵,對我來說處處都很新奇。
這趟旅程所帶給我的,不僅止於服務中獲得的莫大感動,更讓我從中學習到許多東西。換作是從前,我絕不會想到自己竟然會為了獲得贊助,而參加公益獎學金競賽,又或者和許多位神父們成為朋友,保持著聯繫。
最後我只想說聲感謝,感謝縱使擔心,也裝作若無其事的家人們,讓我能心無罣礙的飛往外蒙古。感謝蒙古團的團員、老師們,總是互相照護,總是那麼溫暖。感謝可愛的當地孩童們,給予我們許多的擁抱和溫暖,讓我們即使再疲憊也能迅速恢復精神。最後想感謝所有支持、幫助我們這個服務計畫的人們,讓我們能順利出團、完成服務。
這趟旅途中遇到了誰?看見了甚麼?有了什麼樣的體驗?一切的一切都在不知不覺中對我發揮影響力,這趟外蒙古之行已經結束了,卻不是就這樣結束了,我的心境發生了筆墨難以形容的轉變,彷彿吹散了心中原有的迷霧般,前所未有的清新,格局拓寬了,我的「視界」好像又更加開闊了,心中的芽好像又成長了一些,更加堅定自己對服務的信念,我深信這不是個結束,而是另一個新的開始的起點,期待再次啟程。
下圖中的蒙古男孩畫的,我們住的蒙古包。
文中提及的,織圍巾給母親的男孩。
再無需多言,超越一切國籍,牽起彼此的手一起去爬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