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相關圖片
教學資料
資料彙整 文學作家 |  理論家 |  電影導演 |  藝術家 |  文化概念與特色 |  時事、經驗與術語
目前位置:資料彙整   /  文化概念與特色  /  學術論文─優等獎:村上春樹之小說的功能—以《刺殺騎士團長》為中心
類型:
提供者:盧韋合
            

作品全文
作品簡報

(一) 研究動機
村上春樹多次強調「文章純粹只是工具,不是最終目的」相較於我們以往接受的「單方面解讀文意、歸納主旨」,筆者對村上提出「將文章視為一種工具」此一觀點深感興趣。筆者欲著眼於2017出刊之最新長篇小說《刺殺騎士團長》中上下部主題之「意念、想法(idea)」與「隱喻(metaphor)」兩大概念,認為文章正是將作者無數想法化為文字的整合,並以隱喻的形式帶給讀者資訊。
(二) 研究目的
本研究希望藉由進一步解析《刺殺騎士團長》當中角色之意象、貫穿故事的兩個主題「意念」及「隱喻」各表述之意義,連結不同類型之藝術、後現代意識及村上春樹自身立場,探討「小說」此種藝術的效能並賦予讀者往後幾種新的視點與面相來閱讀小說。期望筆者自身的思維、意識層面在研究過程中也能引起某些變化,和村上春樹一同挖井,發掘自身尚未被描繪出來,嶄新的心之面向。
(三) 研究方法
本研究論文以《刺殺騎士團長》文本為主,分析「意念(idea)」與「隱喻(metaphor)」兩大主題,另參照其他作品、演說內容、相關文獻取其中能夠相互印證之處作為線索,並進一步對比村上春樹與作家川上未映子、心理學家河合隼雄的深度訪談及整合其自傳式散文中提及之創作背景、自身與作品間的連結。
(四) 總結
主角闡明「因為我擁有相信的力量。無論被丟進多麼狹窄而黑暗的場所,無論置身於多麼荒涼的曠野,我都能坦率相信,會有引導我前往什麼地方的東西。」故事中的「善」根據的是歷史的重量,以一種隱喻、雙重隱喻的方式被轉譯、流傳。讀者透過閱讀舉起名為「小說」的劍,刺向這個時代的孕育出的「邪惡」。「那是為了再生的死」如同騎士團長對「我」所述,讀者在無意識下將作者刺殺,然而那絕非暴力的行為,而是為了「解釋的再生」。透過閱讀文章這個「創造」的過程,村上春樹一再強調「文章純粹只是工具,不是最終目的」,讀者獲得一種工具,那將成為劍或者另一種型態的力量,全然取決於讀者使用的方式。
筆者在研究過程中可以得知村上春樹相當明確將自身定位為「提供文本」的角色,相較以往文學的核心價值在於作品的主題,村上跳脫傳統文學的框架,將文本視為一種工具。工具根據使用者及使用方式將產生不同效能,村上期望經由作家產出好的故事,能夠給社會造成正面影響,但同時惡的故事也將於無形中成為某些人的工具,並形成負面影響。讀者具體能夠如何不被故事中多重的隱喻所誤導、如何能夠「正向」解讀故事,將小說使用在正確的途徑上,還是一道難題。

 

Full Text

Presentation Slides

     
   Copyright ©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 .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人數,since 2013.10:3,201,219
   TEL:(02)2905-2551   FAX:(02)2905-2174     E-mail:004617@mail.fju.edu.tw     24205 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號 (外語大樓LA117室)天主教輔仁大學外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