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資料彙整 文學作家 |  理論家 |  電影導演 |  藝術家 |  文化概念與特色 |  時事、經驗與術語
目前位置:資料彙整   /  時事、經驗與術語   /  德國經驗-我在德國一年的交換經驗
資源型式:
提供者:德文三 王沛云


  我是王沛云,目前就讀輔仁大學德文系三年級,高中時在父母的鼓勵下,我參加了「扶輪社青少年國際交換計畫」到德國當一年的交換學生。一年的交換經驗令我收穫良多、體驗許多新鮮有趣的事情。第一次一個人旅行,從在桃園機場與家人分別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接下來的一年都必須要靠自己,獨立的生活是邁向成熟的第一步,這一年也成為了我人生重要的轉捩點。
  我的交換生活可以分成四個部分:德國的校園體驗、德國的生活、交換學生經驗以及台灣文化的展現


德國的校園體驗
  當時我來到德國北部漢堡(Hamburg)西南方小城市Stade,在當地的普通高中Gymnasium Athenaeum Stade就讀 11年級,班上同學的年紀與我相差不大。雖然開始時我的語言能力無法跟上課堂的進度,我仍發揮亞洲人禮貌守時的精神,準時認真地在學校上課。
德國的班級都是小班制的,上課時老師與學生的互動大於講課,他們很重視思考及討論,課堂上同學們踴躍的舉手發言以及熱烈的討論令我印象猶為深刻。這樣的文化差異讓深受傳統儒家教學方式的我感到震撼,接待家庭曾跟我說:「在課堂中發表自己的想法及疑問才能加深老師對學生的印象,讓老師有機會發現學生真實的內在,並依學生的專長所能幫助學習,既然有去上課就要確確實實地參與這堂課。」正如同「我思故我在」所說的一樣,每個人都想要展現自我的存在,相較於他們獨立思考的個體,我們的學生是群體性的,多數屬於被動式學習,面對老師的提問,學生的心態是能把自己縮的越小越好,才不必受到挑戰質疑,害怕犯錯被同學取笑而不敢發表己見。審視內心,我自己就是非常典型的台灣學生,喜歡躲在自己的世界中沉默寡言。與德國學生比較起來,不可否認的我們都缺乏自信心。
德國人很難想像台灣高中生的課堂時間會如此長,他們通常到下午一點半就結束課程,只有幾天是上課到下午三點多,剩下的時間他們都會去參加課外活動或者和朋友出去玩,有些人則是去打工。他們的生活非常重視休閒娛樂,接待家庭跟我討論之後,也幫我安排一些課外活動,讓我也體驗了德國人的高中生活。這對我來說是非常珍貴的生活經驗,在台灣教育體制造成沉重課業壓力的環境下,我已經累積幾年的生活除了學校正課外不再願意,又或者遺忘了如何接觸不同領域的事物,第一次學習社交舞、第一次參加舞會、第一次打網球、第一次上德國老師的鋼琴課…,這些課餘的活動讓我體會除了埋首苦讀外生命的價值,也讓我認識到更多的德國朋友。
  另一個我在德國特殊的學習經驗,是學校安排三個星期的工作實習課(Praktikum),在這三星期中,學生要選擇一個自己未來想做的工作,然後到相關公司去實習。我的志願是從事商業,所以在接待家庭中爸爸的推薦下,我進入漢堡赫伯羅特股份公司Hapag-Lloyd AG實習。這是一家從事運輸及物流業務的公司,總部設在漢堡。這個實習課程讓我對貨櫃航運業有了初步的了解。我認為,如此的學校規劃是非常寶貴的經驗,學生在大學前可以思考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透過實習,我們可以了解這樣的工作性質是否是自己未來想要努力的方向。


德國的生活
  在德國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就是我的接待家庭,他們是我這一年中最好的避風港,也是最關心我生活的人,我被當作他們家庭的一份子照顧,陪我練習德文,陪我聊天,引導我體驗許多特別的事物。因為長時間的互動,我們彼此間也發現台灣及德國文化上的差異,例如:當我接待家庭問我 「你要吃什麼? 你想要做什麼?」時,我常常給的回答是「都可以。」總不能給對方一個明確的答案,至少要對方指定我從兩個可能當中選擇一個時,我才會選擇回答。這種互動方式讓我的接待家庭媽媽發現了台灣與德國小孩的不同,她覺得我們生活中這種不經意的回答也許跟我們小學到高中的教育有關,我們的考試採用選擇題方式依照標準答案作答,而德國學生考試以寫論文為主,跟德國同年齡學生比起來,我們缺乏了判斷與決定的能力,而他們能夠知道自己要什麼以及為何而要。
  生活在德國,店家到了六、七點就會關門,除了大城市的鬧區外,晚上的街道是寧靜而安詳的;相對而言我們台灣的城市是熱鬧許多的,有晚上開到九、十點的百貨公司、熱鬧的夜市、甚至二十四小時的便利商店,我們的生活機能是如此方便,從而也能看出我們亞洲人願意刻苦耐勞的一面,而德國人重視休閒娛樂,因此,他們比台灣社會更注重放假及休息時間、講究人權和個人的福址,我想,這跟他們提倡的社會正義與福利有關吧。
  他們的假期多且長,也因此接待家庭能經常帶我在放假時遊玩。他們曾帶我到德國南部,見識阿爾卑斯山的美麗風景,去過夢幻的新天鵝堡,在聖露西亞節(光明節) 帶我去北歐的瑞典,瞧瞧北歐人是如何迎光對抗漫漫的長夜,在那裡,我也切身感受到他們聖誕節來臨的喜悅。十二月的來臨對德國人來說是重大節慶準備的開始,因此我也跟著為聖誕節的到來布置裝潢,家中擺設了真實的聖誕樹,全家一起做的聖誕大餐,體驗收到家人精心準備禮物的喜悅,真實的感受到聖誕節的溫馨氣氛,對我而言,那是最感動的節日,也是我最難忘的一個經驗。
  因為有接待家庭的陪伴,我對德國有了強烈的歸屬感,我與接待家庭間的聯絡沒有中斷過,分享生活中的新鮮事,互道別離的情感,雖然待在德國的時間只有短暫的一年,卻得到了永久的感情,讓我感動的是,在那遙遠的彼端,有個家庭會為我隨時敞開大門。


交換學生經驗
  這一年中,除了密集的體驗德國生活外,透過「扶輪社青少年國際交換計畫」,各國許多學生被分派到世界各地當交換學生,因此,我們都有自己分派的地區,我被分到德國最北部,跟我同期同區的外籍學生大約有五十位左右,我們每兩個月就有一個三天兩夜的交換學生聚會(Inbounds Orientation),這讓我體驗到了各國豐富的文化。
  我們每次的聚會都是深刻的國際交流,同樣是在異地學習的學生,分享自己在德國的體驗,難免會遇到相似的適應問題及遭遇,大家從陌生到熟悉,從用英文溝通到以全德文談天說地,在這樣的聚會中,大家不分國界,就像是一家人一樣,讓我不禁想到Michael Jackson的那首〈We are the world〉。從他們身上,我打開了國際視野,異國文化的交流,縱橫交錯在這個大家庭中,熱情好客的中南美洲人,熱愛自由的美國人,有禮貌又細心的日本人等等,藉由認識他們,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越深,也見識到了地球上美麗多元的文化,每次的聚會,感情便加深一分,那份感動,令人陶醉。
半年後的4月初,我們有機會參與「環歐旅遊」,這真的是人生中難得的旅遊經驗,就像我們交換學生的畢業旅行一樣,一群來自各地的學生,品嘗歐洲的美麗,在車上開心的唱歌,在世界著名的景點高舉自己國家的國旗拍照、一起party到深夜,親密的相處聊天,深刻的認同感,是這一趟旅程我們一起刻劃的美麗圖騰。


台灣文化的展現
  離開台灣後,發現到對於台灣這座小島嶼來說,外面的世界是廣大遼闊的,也許是因為離開,從不同國家的角度看家鄉,因此對自己的國家有了深刻感觸。每當我們看到台灣的國旗或是Made in Taiwan的標誌,不由得感到興奮與驕傲!之前更是在交通密集的漢堡車站中,看見台灣觀光局推廣台灣文化所做的宣傳海報,看到的當下,我們的心中委實激動不已!十分驕傲的拿出國旗與大刊版拍下回憶。
  在國外,我們除了學習外國文化外,也希望世界上能有更多的人能夠認識台灣。德國對我們來說,是遙遠的西方國度,從課本上的認識讓我們對德國充滿了想像與憧憬;同樣地,台灣對他們來說也是個充滿神秘色彩的東方世界,因此我也在德國的學校與班上同學用德文介紹我的家鄉台灣,也在接待我的扶輪社中介紹我們美麗的台灣。出國時,我帶著台灣著名的鳳梨酥、牛軋糖和茶葉到德國,讓他們嘗嘗美食之都精緻的甜點,父母也很用心的在中秋節寄了月餅,讓我帶給接待家庭與班上同學,慶祝特別的節慶。
  我們作為交換學生,都希望自己在國外的表現能讓更多的人認識、喜歡台灣、希望台灣在世界上的舞台上能一展風貌,也希望更多朋友來台灣觀光,發現這塊寶島美麗的地方!


後記
  一年的德國體驗,夢幻又真實的國外生活,拓展了我的國際視野,學習到許多未曾體會過的生命經驗。除了對德國文化有了初步的觀察與理解,跨文化的融合,在各國交換學生身上得到了體現。感謝我的父母當初鼓勵我,並且支持我參與這樣的交換計畫,也感謝扶輪社交換計畫,讓我有這個機會到國外學習一年,有機會增廣見聞。從生活中學習獨立面對、學習人與人間的應對相處,學會了第二個外語-德文,讓我真心體會「多一個語言,多一個世界」。

     
   Copyright ©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 .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人數,since 2013.10:2,709,687
   TEL:(02)2905-2551   FAX:(02)2905-2174     E-mail:004617@mail.fju.edu.tw     24205 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號 (外語大樓LA117室)天主教輔仁大學外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