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相關網站
教學資料
資料彙整 文學作家 |  理論家 |  電影導演 |  藝術家 |  文化概念與特色 |  時事、經驗與術語
目前位置:資料彙整   /  文化概念與特色  /  [特色] 中華文化多語談 第一單元 中國陶瓷
類型:特色
提供者:李瑞媛老師

第一單元

中國陶瓷

壹、導論

中國文化發源地黃河流域的黃土是陶瓷製作的最初原料,可烘焙的黃土發展了中華製造陶瓷科技及藝術,成就突出並且是最具說服的力中國文化的藝術媒介,達成對世界跨文化交流偉大的文明貢獻。中國和世界上其他的古文明國家一樣,先民利用黏土,利用雙手製作出陶器,隨著長期一再實踐而累積經驗中,認識、再認識,不斷開發製陶瓷的創新技術,陶器的發明,主因在人類認識了黏土和火的物理化學作用。
製瓷工藝是從製陶工藝發展出來的。瓷器製作出和人類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餐具藝術」(l’art de table)產品:杯、壺、盆、?等飲食器型。
西方一直以來也高度認定製瓷技術是中國人發明的。在歐洲,瓷器不僅是一般百姓喜愛的日用品,亦是貴族們炫耀的奢侈品。瓷器製作分為「軟瓷」(la porcelaine tendre)和「硬瓷」(la porcelainre dure)兩種,英法兩國以生產軟陶聞名於世,而中德兩國以生產聞名於世。代表中國藝術文化的「瓷器」,就是屬於硬瓷,由瓷石、高嶺土組成坯體,外表施有釉或彩繪的器物。經過1200?度高溫燒制。中國瓷器在12世紀發展至完美的巔峰時期,應用江西景德鎮的高嶺土是一種純白的瓷器原料,可製作高級「白瓷」,不需要在坏體塗上白色陶衣,適合顏色紋飾創作。
硬瓷最重要的原料成份就數「白色」的高嶺土,正是歐洲各國沒有,等待發現的土質。15世紀的義大利人第一次見到中國瓷器,以為瓷器亮麗透光澤的外表來自磨碎的貝殼粉末,義大利人將中國瓷器命名為「porcellana」,也就是義大利文「瓷器」(porcelaine)的意思。由於歐洲各國缺乏「高嶺土」來源,一直對中國瓷器的製造深感好奇。德國在17世紀在其領土薩斯(Saxc)發現和中國一樣的高嶺土礦場,但也必須經過一個世紀,等到1708年才由梅森產業製造業(Meissen manufacture)的包傑(Hohann Fridrich Bottger)研發出製造跟中國一模一樣的瓷器。
18世紀末,法國、德國等地先後在其國內發現「高嶺土」之後,紛紛仿造中國瓷器,但始終未能達到中國外銷瓷的優質,例如:宋元之際的龍泉青瓷、明清的青花瓷。
法國在1712年,駐守在景德鎮法國耶穌會神父唐沱郭爾(le Père d’Entrecolle)將高嶺土製作的精瓷樣品介紹到法國,直到1765年,法國才在里目茲發現高嶺土,到19世紀才在里目茲(Limoges)發現和中國一樣的高嶺土,才開始由塞弗爾產業(Manufacture de Sèvres)製造以瓷器為目標的硬瓷。而製造軟瓷的英國,一直以來稱中國為「China」,又高度認同製瓷技術是中國人發明的,因此英語中的「China」意為「中國」和「瓷器」,演繹為「瓷國」之義。

貳、主題大綱


一、法語« céramique »的字義
二、中國陶器的演進
三、中國瓷器的演進

一、法語« céramique »的字義
法語 « céramique » 意義為出現在冶金學、玻璃工業之前的「第一個火的藝術。」此字源自古希臘文« κ?ραμος »,意義為陶瓷製造者的黏土 (argile)。現代法語解釋為:「以黏土為基礎材料,陶瓷製造業者生產的陶器、錫釉陶、瓷器。」
現代,陶瓷器依據用途分成四大類:
(一)家庭用途的陶瓷器,以罐 (pot)、缸 (jarre)為主,最古老的陶器型式,比金屬器皿更早出現。瓷器以碗 (bol)、盤 (plat)、瓶 (vase)等飲食用具。
(二)建築物用途的陶瓷器,分三種:
1.使用建築物牆面的錫釉陶磚(faïence)或粗陶磚(grès)。
2.衛生用途的陶瓷衛浴設備。
3.水泥砌面用途的磚塊( briques)或瓦片 (tuiles)。
(三)陶瓷藝術品:捨棄用途功能,強調裝飾或美麗的價值。
(四)陶瓷科技,20世紀新開發以氧化物(oxydes)、碳化物 (carbures)、氮化物(nitrures)為基礎的科技。

二、中國陶器的演進
中國和世界上其他的古文明國家一樣,先有手製陶器誕生,把製陶用的黏土,加水潤溼後,塑造成一定的形狀,乾噪後,用火加熱到一定的溫度,燒造成為堅固的陶器。造型方面以製造和人類日常生活相關的飲食器皿為主:杯、壺、盆、?等器型。陶器演進分為紅陶、灰陶、白陶、彩陶、鉛釉陶等不同的顏色。
陶器製作是中國古代「火的藝術」科技傑出表現,也代表人類生活由漁獵的遊牧生活,進入定居的農業生活。根據越來越多的考古資料,顯示中國早在6000年前,黃河流域河北的磁山文化(Cishan)、河南裴李崗文化(Peiligang)就出現第一批的古代陶瓷。其中裴李崗出土的「紅陶雙耳三足壺」,雙耳便利雙手執壺,三足代表足間可生火,烹煮食物,先民進入熱食時代。4000年前的「仰韶文化」(Yangsho),大量的陶器出現,「仰韶文化」之後,馬家窯文化(Majiayao),龍山文化(Longshan)的出土陶器,顯示製陶的技術由「手製」進入科技的應用,先民使用「快輪」(tour),製造更精緻的陶器,而且增加器形的高度。商周時期由於銅礦發現,陶瓷工藝雖持續發展,不論形式或紋飾的技術更上層樓。但陶器創新表現,比不上代表商周藝術文化的「銅器」工藝。秦始皇(Qin Shi Huangdi)古墓考古發現的「兵馬陶俑」,突顯陶土製造的陪葬明器(mingqi)工藝受到喜愛。漢朝延續陶土的明器製作,反映漢代先民對生活的看法,身後仍享有生前擁有的房屋 (bâtiment)、農莊(ferme)及人物俑(figurine)等。然而,鉛釉陶才是漢代製陶工藝重大創新。鉛釉陶根據考古資料,首先出現在陜西的關中地區,至漢宣帝(73-49 av.J.-C.)時期才發展起來,釉面光澤明亮流傳給唐代三彩陶釉工藝,唐代發展三彩陶塑,製作歌舞女俑、樂人俑、大型的人物俑和作為鎮墓獸的動物俑。
陶器的顏色和陶土成份、燒成氣氛有關,陶土含有一定量的鐵化合物,它有「助溶」作用,能降低陶器燒成的溫度和著色作用。採用露天覆燒方式、或陶窯充分通風狀態「氧化氣氛」下燒成,陶胎中的鐵離子會成呈氧化態,表現為磚紅色,變成紅陶。其他陶色代表作品如下:

  1. 大汶口文化的白陶?:白陶代表。白陶指器物表裡和胎質都是白色的。使用的陶土原料是一種接近瓷石成份的黏土,而黏土內含的比一般黏土低得多,所以燒成時後成為白色。

圖片連結:www.npm.gov.tw/exh99/sharing/img_01.html

  1. 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的彩陶盆: 在已成型的陶坏上,用不同的彩料繪畫,完成「彩繪裝飾」後,再入窯燒成所謂的「彩陶」。彩陶應該是陶器藝術價值的濫觴。

圖片來源:《À la rencontre du notveau Musée national du Palais》, p.23.

  1. 龍山文化黑陶的高柄杯:「蛋殼黑陶」代表。屬於細泥薄胎黑陶類型,胎壁僅有0.5至1毫米超薄厚度,使用精細黏土製成,燒成前先打磨,燒的過成程中,炭黑滲入胎體,燒成後通體發亮。

圖片連結:http://www.npm.gov.tw/zh-tw/Article.aspx?sNo=04001094
4. 唐灰陶加彩仕女俑:灰陶代表,材質為黏土,在弱還原氣氛中燒成,由於陶胎內含的鐵離子缺氧產生化學作用,陶器顏色變為灰色。灰陶比紅陶耐用。
圖片連結:
http://www.npm.gov.tw/exh96/orientation/ch_b4_1.html

5.戰國至漢,繭型壺。鉛釉陶的「鉛釉」是一種低溫釉,不同於彩陶或原始瓷器,鉛釉覆裹著陶器,並且在800-900的溫度燒成,不僅有翠綠或豔黃等釉色,而且釉層清澈透明。
圖片連結:
http://www.npm.gov.tw/zh-tw/Article.aspx?sNo=04001099

 

二、瓷器的演進:
製瓷工藝是由製陶工藝發展展而出現的,陶瓷不同之處有三點:原料、燒成溫度、胎釉等。首先從原料來區分,陶器使用陶土,也就是黏土 (terres cuites)。而瓷器使用瓷土(grès)或高嶺土(Kaolin)。瓷土高熔點的氧化鋁、氧化矽含量明顯高於一般陶土,另外一點,瓷土相應低熔點氧化鉀鈉等化合物含量要比陶土低。其次,從燒成溫度來看,瓷器燒成溫度至少應在1200左右,胎質才能燒結密緻,吸水率低,輕扣才會發出清脆的聲音。從釉料來區分,陶釉表面多施低溫釉,瓷器表面大多施有高溫玻璃釉,胎釉結合牢固。
從考古資料來看,原始瓷器出現在東漢時期,和「印紋硬陶」一齊出土,而印紋硬陶的化學成份結構介於陶器和原始瓷器之間。而更早的戰國時期出土的「青釉器」,基本上已具備作為瓷器的基本條件,直到東漢才發展完成成熟的「青瓷」。到了唐代,瓷業工藝發展出不同風格的瓷窯體系,「南青北白」為其特色,也就是說,北方的窯場以燒白瓷為主流,南方的窯場以燒青瓷為主流。宋代(960-1279)以典雅、簡單大方造型及「單色釉」延續青瓷的傳統發展。結束北宋的宋徽宗 (l’empereur Huizong)首先建立官窯為皇家燒造御用瓷器。宋朝在製瓷工藝技術的進步:以木炭代替木塊來燒窯火,窯火可燒至1300?C度。瓷器元代出現青花瓷,明代承襲青花,大放異彩。清代初期的康熙瓷器,瓷器色彩更上層樓,首創研發出法國人稱為「粉紅系列」( famille rose)的粉彩 (couleurs poudreuses)、洋彩(couleurs occidentales)、琺瑯彩(couleurs émaillées)。還有「綠色系列」(famille verte)的素三彩(trois couleurs unies)、鬥彩 (couleurs liées)、五彩 (cinq couleurs)。更研發出霽紅、嬌黃、洋紅等精彩的單色釉。中國陶瓷對於韓國瓷器、日本瓷器、甌洲瓷器在技術上、藝術風格都產生極大的影響。及至清朝末年,外國大量傾銷機製瓷器,中國瓷器的發展一落千丈。
瓷器使用的顏色釉發分為單色釉(monocrome)及多色釉(polycrhome)。中國古代的青瓷是由於釉中含有一些「氧化鐵」(oxyde de fer)經「還原燄」(cuisson en réduction)燒成。氧化鐵是重要的著色劑。釉藥含鐵量的多寡和窯內火燄氣氛不同,釉的黏度和釉層的厚薄,或混入其他不純的物質,都會使青色發生變化,燒出影青、粉青、梅子青、豆青、蟹甲青等。若使用氧化燄(cuisson en oxydation)燒成,又會呈現紅、黃、象牙白、褐、黑等色調,宋代紅彩、萬曆紅彩、鬥彩的紅彩都是以氧化鐵為著色劑,在900?C的氧化燄中快速燒成。

參、漢法陶瓷詞彙
黏土(argile) : terre qui à l’état pur, est composée de silice, d’alumine et d’eau. Elle est alors blanche.
烘燒黏土 (terre cuite):matière à base d’argile, avec laquelle on peut travailler pour faire des objets comme briques, tuiles, poteries. 
陶土 (« terre glaise » aussi appelée « argile »):céramique à terre grasse compacte, plastique et imperméable.
粗陶土 (grès) : céramique à pâte dure colorée, opaque, imperméable.
瓷土 (terre à porcelaine):就是高嶺土。
古代陶器:(terres cuites anciennes) céramique cuite et poreuse.
陶器 (poterie) : céramique couverte d’une glaçure plombeuse pour la rendre imperpéable.
瓷器 (porcelaine):céramique à pâte blanche, dure, transparente, imperméable.
錫釉陶 (faïnce):céramique à pâte poreuse couverte d’un émail stannifèreopaque.
歐洲發明之裝飾建築用瓷。日本人透過歐洲萬國博覽會,學習到歐洲錫釉陶製作方法,大量生產外銷至其亞洲殖民地建築使用。
明器(mingqi):mobilier funéraire. 陪葬器物。
氧化鐵: oxyde de fer。
還原燄 : cuisson en réduction。

     
   Copyright ©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 .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人數,since 2013.10:3,191,294
   TEL:(02)2905-2551   FAX:(02)2905-2174     E-mail:004617@mail.fju.edu.tw     24205 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號 (外語大樓LA117室)天主教輔仁大學外語學院